中國古典家具以其精湛的工藝令世人驚嘆,它的裝飾手法也有獨特之處,其中最突出的是考究多變的線腳。
線腳裝飾是指家具部件截面邊緣線形,經過或方或圓等不同塑造后,使家具部件表面產生凹、平、凸等的各種起伏。

同時,線腳裝飾也是對家具的某一部位或某一部件所賦予的純裝飾手法,以塑造和豐富家具的輪廓線,加強家具形體與空間的互動關系,凸顯家具的特色和風格。它很大程度上能夠增添家具優美、柔和的藝術魅力,達到雖簡潔卻精細的裝飾效果。
因此,為了使家具的各種元素之間更加融洽流暢,必須增加形體線型的表現力,故“線腳”就應運而生了。
線腳工藝在傳統家具上的應用,主要體現在邊抹、棖子和腿足等部位。一類是邊抹線腳,主要用在邊抹上,比如冰盤沿。
另一類是腿足線腳,顧名思義,主要用在家具腿足上,增加裝飾功能,使腿足不顯得呆板、生硬,比如陽線、凹線、燈草線等。

常見線腳

壹、燈草線


[燈草線]一種圓形細線,以其形似燈芯草而得名。一股用在小形桌案的腿面正中,由于上下貫通全腿,又稱通線。
常常兩道或三道并排使用。大一些的案腿,隨腿的用料比列,這種線條又隨之加大,再用燈草線形容顯然不妥。人們把這種粗線條多稱之為皮條線。
貳、攔水線

[攔水線]桌面邊沿凸起的一條陽線,具有很強的實用性,一般用在桌案架幾上,能夠防止酒水菜汁流沾衣衫。
叁、冰盤沿
[冰盤沿]類似盤子的邊緣,是邊抹的一種造型,不僅能增加器身美感,還能把原本鋒利的棱角處理得圓潤流暢,屬于比較典型的裝飾手法。

肆、裹腿
[裹腿]裹腿與裹腿劈料做法通常用在無束腰的椅凳、桌案等器物上,是仿效竹藤家具的藝術效果而采取的一種獨特的裝飾手法。

劈料做法是把材料表面作出兩個或四個以上的圓柱體,好像是用幾根圓木拼在一起,稱為劈料。
二道稱二劈料,三道稱三劈料,四道稱四劈料。通常以四劈料作法較多,因其形似芝麻的秸桿,又稱“芝麻梗”。

橫向結構件如橫棖,面沿部分也將表面雕出劈料形,在與腿的結合部位,采用腿外對頭銜接的做法,把腿柱包裹在里面。為了拉大桌面與橫棖的距離以加固四腿,大多在橫棖之上裝三塊到四塊鏤空絳環板,中間安矮佬。如果是方桌,一般四面相同,長桌與方桌有所不同。因側面較窄,只用一二塊鑲板就行了。
伍、束腰
[束腰],是在家具面下作出一道縮進面沿和牙板的線條,它是由古代建筑里的須彌座演變而來。

束腰有高束腰和低束腰之別。高束腰大多露出桌腿上截,并在中間用矮佬分為數格,每格鑲一塊絳環板,絳環板又有鏤空和不鏤空之別。
另外,高束腰家具常在束腰上下各裝一木條,名曰【托腮】,它是起承托絳環板和矮佬作用的。

低束腰家具一般不露腿,而用束腰板條把桌腿包嚴。束腰線條常見有直束腰、打洼束腰等,有的還在束腰上裝飾各式花紋。
明及清前期家具的束腰,不外乎平直、凸面及洼面三種,托腮的線腳也比較簡單,單層的居多,到清中葉,束腰和托腮的線腳才日趨繁復。

那么,如何判斷線腳的好壞呢?

首先,要看線型是否飽滿,粗細大小是否協調;
其次,鏟地是否光滑平整,干凈利落;
最后,上手撫摸,好的線腳一上手就能感受到它的平直順滑,即使有弧度的地方,也非常光滑,沒有坑坑洼洼的感覺。
總結
總而言之,線腳的使用使得家具整體線條更為流暢,豐富了家具形態空間層次感。而線腳的凹凸又能夠產生光質效果,使家具的造型更加充實。精致的線腳與厚重的家具形體形成對比,鮮明地突出了線形美的裝飾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