現在網絡上盛起一種坐法叫做“京癱”又叫“京城癱”,用北京話來講就是“從椅子上出溜下去”。全世界的“京癱范兒”在網絡上持續發酵起來,但古人云“站有站相,坐有坐相”,這不僅僅是雅觀,禮貌的表現,更是對脊椎健康的要求。
“京癱”讓人體處于完全放松的姿勢,身體與座椅的接觸面大,感受的壓力較小,所以更舒適。但是“京癱”使身體與椅面與靠背之間,形成三角形,致使后背懸空,肩部和腰部成了受力點,腰椎受壓過大,而且沒有承托力,使得整體下沉縮短,身體的中軸線跟著后移,容易導致脊椎畸形。
事實上,選擇一款標準的坐具是規范坐姿習慣的重點,適當的坐高應使大腿保持水平,小腿垂直,雙腳平放于地面上。
若太高,
則兩腿懸空會壓迫大腿血管;
若太低,則會導致身體前傾。
國家標準GB 3326-1997規定:
坐高為400mm-440mm,尺寸級差為10mm。
大致合適的座高為
小腿窩至足底高度加上25mm-35mm的鞋跟厚,
再減去10mm-20mm的活動余量。
即:坐高=小腿窩高度+鞋跟厚度-適當間隙。
適當的坐深不超過大腿的長度,
若超,
則人體挨上靠背將有很大的傾斜度,
腰部缺乏支撐點而懸空,
加劇了腰部的肌肉活動強度而導致疲勞。
同時,
坐面過深,
使膝窩處產生麻木。
我國人體坐姿的大腿水平長度平均:
男性為445mm,女性為425mm,
然后保證坐面前沿離開膝蓋內部
有一定的距離(約60mm),
這樣一般情況下
坐深在380mm~420mm之間。
這樣的尺寸可以讓不同體型的人都能坐的很舒服。
相比較以沙發為代表的舒適座椅而傳統中式紅木座椅妙就妙在,它會不自覺地要求坐者腰背挺直或背部靠實,因為這樣會是反而會是坐得最舒適的一種狀態,胡亂傾斜坐不僅不舒服,還很損傷脊椎。
因此,選擇坐中式紅木家具更加有利于正確坐姿的養成。若是覺得較硬的話,可以加個坐墊或靠墊。